前 言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是关键。看似平常,并不平常的课堂教学,蕴含着众多的教学规律。教与学、讲与练、主导与主体、学知识与学做人、教知识与练能力、全面要求与因材施教等这都是在课堂教学中引出、展开,又在课堂教学中运行的。在课堂上以何种形式来组合,又以何种形式来优化就可能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课前准备工作尤为重要。
一、 什么是备课?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关于几个概念的理解:
教学计划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课程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教学大纲
指学校每门学科的教学纲要。其中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时数分配等。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包括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当于原教学计划)
是学校围绕培养人才这一核心,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管理教学进程,保障与评价教学质量的基本文件和依据,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一是要选择构建培养方案的主线.二是要根据不同的学科专业.选择课程体系的结构模式.三是选择适当的技术路线对以往教学计划进行具体的修订。
学科课程标准(相当于原教学大纲)
是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核心而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学校教学管理课程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主要围绕学生的培养这一中心来阐述的,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课程实施方案(相当于原教案)
课程教学实施方案是对学科课程进行实施的具体教学方案。
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各章节教学内容及具体要求;
●已配置的教学资源及获取渠道;
●课程教学模式建议;
●各章节教学内容的导学、自主学习与助学安排;
●平时作业与课程实践环节的安排及要求;
●教学支持服务的内容及具体方式;
●形成性考核内容、要求及具体方式;
●终结性考试的内容、要求及具体方式等。
备课与预设的关系
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它可以体现在教案中,也可以不体现在教案中;
预设表现在课中: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
预设表现在课后: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预设性的发展,或者说教师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 预设是必要的。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但是,预设要适度,要留有空间。过度的设计必然导致对教学的控制,导致对学生活动和发展的包办、强制和干预。
课堂上教师也要按预先的设计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活动有计划、有效率展开,但教学不只是单纯的“预设”操作,原有教案的展开过程,更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完全按照预设进行教学,课堂必然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致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既需要预设性发展,也需要生成性发展。所谓预设性发展是指可预知的发展,即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已有的经验推出未来的发展;所谓生成性发展是指不可预知的发展,即这种发展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在教学中,它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静与视界的敞亮。
二、 为什么备课?
1. 凡事预恻立,不预则废
无论要完成什么工作,都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否则就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劳而无功,教学亦然。只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才有课上的精彩纷呈。
2. 备课是教学工作取得成功的前提
教师必须认真、充分、精心地准备。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即使备课,有时还教得不成功,不备课就更无把握。
3. 备课是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环节
教师好比导演,如果对剧本不了如指掌,对演员不彻底了解,也就不会导演出内容生动、剧情感人的好戏来。教师只有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经过深思熟虑,了然于胸,讲什么?怎样讲?事先都要周密考虑,精心设计。才能把课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4. 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保证
备好课不仅是讲好课的重要前提,也是教师不断丰富自己教学经验和提高文化水平、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待备课采取什么态度是衡量教师思想觉悟、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的重要尺度。
5. 备课是教师不断挖掘自身潜能的过程
教师都具备一定的专业文化水平和一定的教学能力,但这只是教师教好课的可能条件。这些可能条件甚至较好的条件,如果不去备课,就不能形成某一内容的实际教学能力,不但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也不能使可能的教学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6. 备课是种艰苦复杂的脑力劳动的过程
知识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教学效益要求的提高,使作为一种艺术创造和再创造的备课是没有止境的,一种最佳教学方案的设计和选择,往往是难以完全使人满意的。因此,我们既要认识到备课的重要性,又要看到备课的艰苦性。
①备课是教学过程的精心预设,包含着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水平,也包含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只有当教师对自己选择与组织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达到融会贯通、如同己出的程度,教学才可以娓娓道来,左右逢源。教学氛围的营造和教学方法的运用要让学习者惊喜,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②备课是知识的内化、具体化与课堂物化的预案
对教学内容烂熟于胸,倒背如流并不意味着做到了对知识的内化、活化和转化。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首先是教师对客观的教学内容进行内化,使其成为不断促进自己发展的支点,紧接着是学生对客观的教学内容和教师传授内容的内化。如果没有教师很好地内化了的教学内容,学生就很难做到内化知识。
内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主体自身与客观内容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教师对知识的活化却能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知识的存在状态是静止的,僵硬的,没有感情的。具体化就是让静止的、僵硬的和没有感情的知识变得动态、鲜活和充满感情。知识的具体化、活化是教师想象力充分释放,创造力充分展现的过程。每一节课的内容,首先对老师来说应是丰满的灵动的富有丰富情感的,然后才会对学生构成新奇的富有情感成分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再创造,才能实现师生的生成。
③备课是对教学资源开发、整合与利用的过程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活动,可供教学利用的一切事物,均是教学资源。特别是师生的经历、经验和课堂上随机生成的人力、条件性资源都是。教学活动不仅是认知活动过程,也是社会活动过程,教学资源的选择与配置,不应仅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还必须善于营造良好的人际和情感氛围,使教学资源在促进学生心智方面得到和谐、同步的发展,使兴趣、注意、爱好、意志等非智力要素与感知、理解、应用、实践、解决问题等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均得到同步和谐发展。
④备课是对学生的研究与关注
备课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使他们在书本世界中找到生活世界的影子,把生活世界中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融入到书本知识之中;备课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以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留有一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备课要关注学生地位,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备课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激励性的问题或情境;备课要关注学生这一团体特有的独有的文化,创建师生、生生有效交流互动的平台;备课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因地制宜,打破单一的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
⑤备课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
终身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而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要求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要终生学习。教师更应如此。教师教学职业的持续发展表明,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历程,教师的教学能力恰恰是基于教学经验和经历基础上的反思、回味而形成的,而主要不是在职前(大学读书期间)形成的。
三、 备课备什么?
备课,不等于“背课”。尽管很多内容需要教师牢记,但备课的含义远比背课要广泛得多,深刻得多。主要包括以下“八备”:
1.备大纲
学习、理解和熟悉教学大纲是备课的基本内容;只有钻研教学大纲,才能了解所授课程在本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所教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弄清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体系和“三基”内容及要求;掌握本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及要点、重点、难点、疑点和弱点;从总体上明确在“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注重实践”上达到什么程度,合乎什么规格;考虑对知识、能力、思想等方面提出明确而恰当的要求。
2.备教材
教材,包括教科书、参考资料、电化教材等,它是教学大纲的充实和展开,它反映了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把学科的整体和各部分的教学目标反映得更加清晰;有了教材,教师对教学大纲的精神更易领会,学生对教学内容更易掌握。
熟悉教材要求:
首先,通览教科书,熟悉其全部内容,包括编者意图、组织结构,同时,兼顾前后,了解与本学科有关的"已学教材"和"后续教材"的相应内容,即从教材体系上把握教学内容,弄清前后关系;
其次,精通教科书,不仅知其结构、系统、梗概,而且对插图的构思、练习的安排了如指掌;不仅对每一章节、单元,明其宗旨,知其特点,而且对每一字句、每一概念,精通其文,搞懂其意,逐句"过堂",多问几个为什么,即把教材内容搞深搞透。
最后,不仅掌握教材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而且熟知教材内容的思想性、教育性,即从教书育人两个方面把握教材内容。
分析教材要求:
首先,对章与章、节与节,都要弄清其本质联系,找出其内在规律。明确让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分清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四个不同要求:
了解:对知识的涵义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能知道“是什么”,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它们;
理解:对概念和规律——定律、定理、公式、法则等达到了理性认识,能说清“为什么”,以及与其它概念和规律之间的关系;
掌握:对重点知识,经常需要运用的知识,必须熟记并熟知其“在哪儿”可查阅到,以备随时之用。
运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所学知识迅速、灵活地解决一些问题,即知晓“做什么”、“怎么做”,从而形成能力。
其次,找出哪些是重点章节和各章节(单元)的重点、难点、疑点、弱点和关键,进而根据每章节(单元)的教学目的,确定每节(次)课的教学要求;
备重点
重点:要掌握重点。重点是指教材中最基本、最关键的内容。重点教材在整个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学好一般教材的基础。只有使学生集中精力把它们学深学透、练好练熟,才能学好其它内容。
重点教材的一般标准是什么呢?主要包括这样三个方面: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在分析教材重点时,还应注意它与教学重点的关系。所谓教材重点,是根据某一部分教材在全部教材中的地位来确定的;而教学重点则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这就是说,不仅仅要分清教材的主要与次要、重点与一般;而且还要考虑哪些知识为学生所已知,哪些是未知;哪一点易懂,哪一点难学;哪些要使学生牢固掌握,哪些只需学生一般了解。这就要充分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学生实示情况来确定。可以这样说:教材重点必然是教学重点;而教学重点不仅仅指教材重点。
备难点
难点:要突破难点。要明确什么是难点:凡为大部分学生所难于理解、掌握、运用的知识、复杂的技能和生疏的技巧,就是难点。
备疑点
疑点:要解决疑点。凡学生或老师,或者师生共同感到教材某问题无法解答,或认为教材某知识有问题,或看法不一致,但又不能确定其对错的知识和问题。解决办法:师生讨论;教研讨论;求教专家;网络讨论……
备弱点
弱点:要发现弱点。为教材章节间,或前后内容间出现知识衔接方面的问题,或本课程与其他学科所描述知识不一致,或教材内容存在明显瑕疵或漏洞,或知识严重滞后的表现。
备关键
关键是开启知识门的钥匙。一个单元、一篇教材有许多内容,但是必有某一部分知识起决定作用。把这部分知识学好了,其它知识就能迎刃而解,就能打开知识之门,顺利掌握全部教材。正如一把锁,钥匙对准了锁眼,就豁然洞开,这就是知识的关键。考核的重点;重点知识之间的环节;运用的重点等等
最后,带着问题阅读有关参考书、资料、文献,增加知识的深广度,寻求问题的讲解角度。做到:深入挖掘教材的科学性,考虑如何突出重点、攻克难点、解决疑点,杜绝弱点;挖掘教材的思想性,使思想教育寓于教材讲解之中;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潜在因素,使智力发展寓于知识传授之中;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寓教于乐,使学生处于要学、爱学、好学之中;挖掘教材的实践性;考虑理论联系实际,使能力培养寓于知识运用之中。
3.备资源
教师要广泛阅读有关教学参考资料,开发课程资源开拓知识领域,掌握必要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科学成就。教师知识丰富了,方能得心应手,讲解自如。在备教学参考资料时,要特别注意教材的“缝隙”,即潜伏在教材深处不易察觉的“隐蔽点“;要把握知识的”障碍点“、”闪光点“,这些内容往往隐藏着开发学生智力的“引爆点”,常常能发挥意外的作用。
首先,要注意教材的"缝隙"是哪些,在哪里,它们常常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标点、一幅简图或是一种构思、一种表现手法......
第二,必须用心搜集、;整理和运用资料,勤查工具书,多做资料卡,以丰富自己的知识仓库,建立一个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圈"。
第三,须用心研究和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志趣和思维方法,从中揣摩出学生可能出现的"意外发问",做到知己知彼,方能"临阵不乱"。
通过备内容,最终要做到:懂、透、化。所谓懂,就是对教材基本结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都一清二楚;所谓透,就是对教材了解得详尽而深入,熟悉而精确,能理清纵横关系,掌握"字里字外"之意,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所谓化,就是教师的思想情感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化在一起,这是备课的最高境界。
4.备学生
要重视对学生的了解、分析和研究,这是教学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前提,也是备课的重要内容。一个班级的学生,其学习的水平和能力总是有差异的,要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需进行全面分析、正确对待。
了解学生,就能防止因脱离实际、传授内容过深而使学生茫然不懂,或过浅而使学生索然无味;就能抓住学生心理,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与训练,使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启发诱导,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就能准确地把握难易与详略,恰当选用手段与方法。
要了解其思维方式、困惑疑点,以实施针对性、启发式;了解其心理特点、个性差异,以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了解其思想情况,精神状态,以陶冶情操、启迪觉悟。
要了解学生要了解什么?怎样了解?
①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兴趣 爱好、性格气质。
②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品德意志、学习态度、思维方式。
③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④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疑点、难点及对教学的意见、建议。
了解学生除课下调查、个别谈话,及在实习、课外活动中观察外,更多的是通过课堂提问、黑板演练、动手操作、测验考试、批改作业及分析试卷等多种渠道进行。有经验的教师还能从学生的眼神、表情及一些微小的动作等方面洞察其心理。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了解,且贯穿于教学始终,掌握其动态情况。在获得准确的大量信息之后,便可及时、恰当地设计或修订教学方案,确定分类指导的目标与措施,以便实施因材施教。备课时不仅要考虑对优、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要求,还应根据学生不同特点考虑如何进行个别指导。
5.备教法
备方法,就是在解决“教什么”的基础上,落实“怎么教”,即根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教法的设计、选定和加工。因为方法是集教师观念、
知识、经验、能力、智慧之大成,最能体现教师的功底,所以说,它是备课中的高层次内容。备方法,实质是把教材个性、学生个性科学地组合并升华为一个大的个性化教学系统。其中也包括教师"备自身",即教师本人对自己的教学才华作主动调整、积极挖掘,充分施展而进入角色。
备方法应包括: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考虑如何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至理性,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怎样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处理弱点;如何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课末小结;如何引发兴趣,强化动机,吸引注意,启迪思索,鼓励创新;如何联系实际,使用什么仪器设备,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进行什么演示和示范:如何安排练习和作业及语言的组织,板书的设计,例题的筛选,教具的使用等。
备方法的要求:一是灵活多样。根据青少年好奇求新的心理特征,教学方法必须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富于变化,努力寻求适宜的新颖方法,尽力做到"堂堂有异,课课有别",常教常新。二是不仅要备教法,还要备学法,研究学生如何"学",从"学"的角度来研究教,以使学生能够"会学"。三是教师应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标新立异"、 "独辟蹊径"、"别开天地",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教学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1讲授法;2谈论(谈话)法;3演示法;4.练习法;5读书指导法;6.课堂讨论法;7实验法;8启发法;9实习法;10参观法;11.案例法;12.课题法;13项目法14.指导自学法等等)
6.备流程
首先,按照教学目的,结合学生实际,恰当安排教学流程。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哪些精讲、哪些简略,补充哪些、省略哪些,与已知有联系的部分怎样衔接、与其它学科相关的内容如何分工;
第二,按照学生的认知过程,对教材进行科学地剪裁和恰当的调整,做到吐故纳新,增删得当,详略适度,突出重点,把握关键,以形成一个崭新的、适宜的、完善的知识结构与体系
第三,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程序,考虑相应方法,以使教材变为学生易懂、爱学的材料。
最后,要善于使用教材:
其一,能按教学大纲的要求选用知识系统、图文系统及作业系统三者俱佳的教材;
其二,能将文字语言变为教学语言,使学生乐学、易学、爱学。
教学流程(教学设计)
开课(展示目标、任务)----讲授自学---有效互动---魅力精讲---当堂过手(记忆、练习、拓展运用)---生成创新---结课---课外作业的布置…
教学流程设计的教学过程的主要步骤:
[复习旧课,评价激励]
[导入新课,明确任务]
[学习新课,共同探究]
[例题解析,培养能力]
[同步练习,当堂达标]
[课堂小结,质疑问难]
[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三三制”教学方式,即每一堂课教学时间尽可能做到三个三分之一,教师讲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巩固练习各占三分之一
7. 备作业
首先,要充分研究课文后面的练习与习题。做好它,对理解、巩固所学知识有很大好处。课本上的每一道题,都有其一定的意义,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练习与习题一定要弄清楚。
其次,要“作业下水”。就是教师要亲演习题。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首先教师要自我练习。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过河不知水深浅“龙其是初任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更应把演算习题作为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 基本功
另外,还应该围绕教学目的,结合学生实际,拟定一些补充练习。因为课本上的练习是统一教材,不一定适应各地区、各学校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自编一些结合实际、质量较高的补充题;有时课本的题目太少,或过于简单,为了加强这部分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弥补教材的不足,也需要补充适当的练习与习题。
8. 备反思
①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理解?
②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③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
④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
⑤是否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疑问?
⑥学生活动(或练习)的时间是否充裕得当?
⑦学生自学、读书、书写习惯、学习方法是否养成?
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等?
四、如何备课?
(一) 完整教案十大项内容:
首先,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学任务书,制定学期授课计划 。
应该包括组织好复习提问,设计好引言各部分知识点间的过渡语,准备好例子的表述,确定好课尾的复习题作业……具体说:
1.课题(说明本课名称)
2.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3.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4.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
5.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6.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
7.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
8.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
9.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10.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二)具体备课方法
1.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以个人备课为主
备课时,对于需要统一和明确的各章节、单元的目的、要求、重点等共性问题,同学科的教师可互相切磋,集思广益;但作为教师不能只依赖"集体备课",必须是在个人认真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研讨。而且,最后也应根据自身情况、班级特点,决定对共同研究成果的取舍和运用,并要显示出自己的特色。只有留下自己的汗水,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用起来得心应手,讲起来生动活泼。
2.一般备课与重点备课相结合,以重点备课为主
备课范围应广泛一些、全面一些,但要抓住重点。一是重点章节、单元、—课时;二是主要概念、原理、规律。三是抓纲带目:备其"精华"、"精要"、"精辟"部分,.以及"精练"语句。只有"点面结合"、"点面相映";轻重相宜,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单元备课与课时备课相结合,以课时备课为主
备课应将单元备课与课时备课结合起来,对每个单元的知识点进行合理的布局、分配,不能用同一模式处理不同的课时。备课应通览全部教材,注意其章节内部的系统性、因果性、关联性,同时注意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从而进行单元(章节)备课,进而进行课时备课,以使前后呼应,首尾相连,承前启后,左右配合。否则,"备一节,讲一节"、"讲哪节、备哪节"、"明天课,今天备"地孤立备课,教学效果势必不佳。
4.集中备课与课前备课相结合,以课前备课为主
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集中、思考集中、大脑思维处于最佳状态的特点,提前备出一学期或几周的课是非常必要的。但上课前进行再备课,更不可少;如果说学期前备课是"粗备",那么周前备课就是"细备",而课前备课则属"精备"。课前备课包括;重温教案(把教案当成"剧本",在脑海里"预演"一遍,预测一下效果)、掌握动态、准备教具、考虑教法,以及充分估计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采取的对策等。这样,一可弥补遗忘,二可增强记忆,三可相机调整已有教学方案,四可做好上课心理与物质准备。
5.编写教案与运用教案相结合,以运用教案为主
编写教案就是把备课中所研究的主要成果加以整理、概括、归纳,按照教学要求用文字书写出来。它记录了教师对教材的组织、安排和教学程序,以及教法设计、手段运用。这是课前准备的最后工序,也是教师业务基本功的集中体现,无论新教师还是老教师,对此都应做到一丝不苟。然而,在一般情况下,教案都是提前写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编是手段,用是目的。因此,在上课前还要熟记教案,以便更好地运用之,这是备课工序的最后一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课上情况多变,故在熟记教案的同时还应有各种思想准备,以便在上课过程中做到审时度势,随机应变,适应动态,灵活掌握
6.课前备课与课后备课相结合,以使备课更完善
所谓课后备课是指每讲完一节(次)课,要进行回顾、反思,做好小结。它是备课和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它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之后进行,故称"课后备课"。即通过"教后记"对课前备课与课上实践进行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调整修改,充实提高,使备课——上课----再备课——再上课,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备课既要备在眼里、备在心中,又要备在口中、备在手上。它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其他问题
1.关于突出职教理念的问题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与社会实践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课程类型与结构上:职业教育强调理论实践一体化,专业实训类课比重应较大,并注重岗位实操技能训练;评价学生学业重点:职业教育突出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注意相关知识的应用;教师标准:职业教育要求教师教学与职业实践并重,既有一定企业一线工作经验,又是一名合格的老师的双师型教师在职业教育中具有一定优势。
高职教育的以上特点,决定了一堂好的职教课必须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教学任务书,在制定学期授课计划时突出“能力目标”,一门好的职教课程必定有明确的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完成这些任务,并练出办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练出“自学的能力”,学到“相关知识”,获得实际成果。
作为一名高职教师,不断研究高职教学的要求和新形式下教学的具体情况,适应职业要求,是我们永远的课题。在写好教案,做好规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方面,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相互学习。我院很多年轻教师在教学上都很有思路,有想法,并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深受同学的喜爱。而我校更有众多的教学专家对此有着多年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更是我们学习的目标和榜样。
2.关于听课与评课的问题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是关键,怎样来认识课堂教学规律和抓好课堂教学质量呢?听课评课是一种行之有效地研究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也是新教师向老教师学习和教师相互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重要途径。
听课:
是一种对课堂进行仔细观察的活动,它对于了解和认识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听课是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
评课: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听课是初为人师的起点 ;
听课,教师进步的基石;
听课,教师成长的阶梯;
听课,教师自检的法宝。
关于如何听课?
首先,课前要有一定的准备工作。
打算听谁的课,应该事先问问他教什么内容,把课本找来预习一下,看看课文写的是什么,是怎样写的,有没有难点、疑点;同时自己设想一下,假如让我教这样的课文,准备怎样教法,以便听课时有个对比。如果听课不做准备,匆忙走进教室,懵里懵懂地听,不理解教者的教学意图,不熟悉教材,就不会有较大的收获。
其次,听课中要认真观察和记录
教师听课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还要有虚怀若谷的态度。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听,还要看,要仔细捕捉讲课者的语言和表情,记下他每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既要看教,也要看学,二者兼顾。看教者对教材的钻研,重点的处厘,难点的突破,教法学法的设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看学生的学,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习参与的情绪,学习的习惯。
最后,听课后要思考和整理
俗话说,思之,思之,鬼神通之。教师听完课后不能一听了之。应对课堂实况过几遍电影,应进行反复的琢磨。思考的办法有很多,或翻翻听课记录,或与执教者交谈,或将几节“互相牵连”的课作番比较,或写一篇“听课一得”,或干脆将他人执教的内容拿到自己班上试试等。
在分析总结他人课时要注意比较研究,取长补短。每个教师在长期教学活动中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不同教师会有不同的教法。听课的老师就要善于进行比较,研究、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短处,并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吸收他人有益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在分析他人课时,听课者还要注意分析执教者课外的功夫,看老师教学基本功和课前备课情况。这种思考对自己也会有很大帮助。
评课:
A.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首先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要看是否全面、具体、适宜。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所以分析课首先要分析教学目标。
其次,从目标达成来看,要看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
B.从处理教材上分析
要看教材处理是否得当;要看重、难、关键点是否抓住;要看教法选择是否恰当;要看知识教授是否准确、科学。
C.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教学程序是 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程序中完成,教学目标能不能实现要看教师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缘此,评课就必须要对教学程序做出评析。教学程序评析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看教学思路设计
第二、看课堂结构安排,包括:
1.计算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是否恰当。
2.计算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时间分配,看是否与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致
3.计算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与学生集体活动时间的分配
4.计算优差生活动时间
5.计算非教学时间,看教师在课堂上有无脱离教学内容,去做别的事情。
教学思路与课堂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侧重教法设计,反映教学横向的层次和环节。它是指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课堂结构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可见课堂结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通常一节好课的结构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D.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分析
第一、看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
第二、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第三、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第四、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E.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评析课还要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通常,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看板书:
2.看教态:
3.看语言:
4.看操作。
F.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课堂效果评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达成。三是有效利用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评课小结:
第一步,从整体人手,粗粗地看一看,全课的教学过程是怎么安排的,有几个大的教学步骤。第二步,由整体到部分,逐步分析各个教学步骤,要分别理出上面的七个内容。第三步,从部分到整体,将各个教学步骤理出的内容汇总起来。然后再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全课的角度逐个分析评价。
结束语:
作为一名高职教师,不断研究高职教学的要求和新形式下教学的具体情况,适应职业要求,是我们永远的课题。在写好教案,做好规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方面,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相互学习。我院很多年轻教师在教学上都很有思路,有想法,并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深受同学的喜爱。而我校更有众多的教学专家对此有着多年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更是我们学习的目标和榜样。
俄国教育家、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高职教育需要培养具有终身学习理念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不断努力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更是我们不变的追求和目标。
一位老教育家也说过,要当一个好的教师,必须具备"三术",就是学术(专业知识)、技术(实验能力或使用各种教具的技能)和艺术(表达能力)。通过刻苦学习,认真备课,包括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多听课,多研究交流,努力实践,不断积累,不断改革创新,就能达到三术俱备的程度,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教学督导室
2012年1月8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