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个国际组织的800多名代表齐聚上海,探讨职业教育如何为年轻人工作和生活培养技能
“职业教育不能不断地被边缘化,迫切需要通过国家政策、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改变职业教育的弱势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5月14日在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开幕式上说。
5月14~16日,来自117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和72个国际组织的800多名代表齐聚上海,探讨如何转变和扩大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份额,以确保所有青年和成年人均能获得工作和生活所需的技能。
伊琳娜·博科娃女士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由于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就业需求的变化、保护传统的需要等因素,全球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大量增加。但是,“这种需求是不平衡的。在有些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并不具有吸引力,因为年轻人不能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过上独立、尊严与体面的生活。”
职教吸引力不足是全球共同的话题
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已然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欧盟委员会副总干事Xavier Prats Monne分析说,欧盟成员国共同的特点是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一方面这些青年离开学校时间比较早,技能水平不高;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是整个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
“另外,在南欧一些成员国,近20年来大力发展的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造成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感觉低人一等。”Xavier Prats Monne说。
据韩国职业教育和培训研究所国际合作中心主任Young-bum Park介绍,在韩国,受东方儒教文化的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尽管政府鼓励青年学生先进入职业院校学习后再上大学,但还是有75%的青年第一选择去上大学。
来自俄罗斯圣彼得堡的浙江大学留学生茜茜表示,她们家乡的情况也差不多,70%的青年人选择上大学,20%上职业院校,10%直接就业。
澳大利亚TAFE模式,是被我国职业教育界公认为世界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之一。但据澳大利亚全国职业教育研究和培训中心总裁Tom Karmel透露,该国职业教育对青年的吸引力还是很有限,40%左右的青年学生第一选择上大学,30%的青年进入职业院校学习,30%没有继续接受教育直接就业。其中,职业院校经济类专业50%的学生两三年之后,又进入大学继续学习。
“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问题。” Tom Karmel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
然而,会上各国代表都一致认为,职业教育对于国家的未来发展与繁荣至关重要。只有职业教育充分发展起来,才能改善民生与人力资源结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各国职业教育经验分享至关重要
各个国家都在致力于本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正像印度国家技能开发委员会总理顾问Subramaniam Ramadorai说的那样,职业教育发展要达到理想状态,还有很多的鸿沟需要去弥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评判标准、体系不一样,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中心代理主任Christian Lettmayr认为,职业教育发展所需的良好社会氛围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解决。
来自芬兰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青年代表Miika Tomi介绍,职业教育不是为差等生准备的。在芬兰就看不到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很多青年人宁愿不上大学而选择职业院校,因为他们通过接受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可以成长为高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断得到提升。
在德国,职业教育历史背景深厚,该国公民从10岁左右开始接触职业教育,形成了以接受职业教育为荣的社会氛围。
美国职业教育理念从学前教育开始贯穿至终身教育,培养出驾驶员、宇航员、名医等一大批优秀人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巴索夫是一名技工。全球著名自动步枪AK-47的发明者、“世界枪王”卡拉什尼科夫是一个武器试验场的技术员。前苏联有很多中专毕业生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科学家。
中国国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向与会代表介绍,中国作为拥有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职业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年招生人数超过1100万,在校生总数近3200万,每年开展各类职业培训1.5亿人次,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助学制度日益健全,办学条件大幅改善。与此同时,中国政府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正在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因此,我们需要树立一些积极的形象和优秀的榜样,来证明职业教育和培训是重要的与有意义的。”伊琳娜·博科娃女士说,各国要倡导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制度体系的开放性,为个人成长提供更多的机会,为个人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哪怕是从很低起点开始的年轻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拥有体面的生活、成功的未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长期致力于推动全球职业教育发展,本次会议围绕“为工作和生活培养技能”这个主题,从更加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视角,探讨职业教育未来改革发展方向和使命,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本国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