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欢迎您的光临,现在的时间

 首页 | 组织结构 | 新闻公告 | 专业建设 | 课程建设 | 实践实训 | 科研工作 | 教学督导 | 规章制度 | 教学成果 | 相关下载 
 
 通知公告 
 教务动态 
 教育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公告>>教育要闻>>正文
县校合作:中国高职教育的“宁海模式”
2012-05-14 14:49  

从设计环节的产品造型设计、工业设计专业,到生产环节的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再到销售环节的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应用英语专业,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一个与宁波市宁海县“模具机电”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专业链。

这个专业链应宁海模具机电产业发展所需而构建,为宁海模具机电产业发展而服务。

“高校发展需要依托地方,地方同样需要高校。”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谢一风认为,作为本土高校,在开设专业时,学校应当首先考虑如何对接地方产业发展。

事实上,学校专业设置对接地方发展产业,仅仅是学院与宁海县“县校合作”的一个方面。其共同开展的人才培养、社会培训、科研开发服务和生产经营活动,5月5日在宁波举行的“高职院校县校合作”研讨会上,被视为高职院校服务县域经济的典范,被与会专家称为中国高职教育的“宁海模式”。

宁海是“中国模具之都”,但高技能人才的匮乏制约着宁海产业的转型升级,“如果能针对模具业的发展,培养对口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技能人才,必将极大推动宁海地方经济的发展。”学院从宁海模具业的现状,看到了发展的空间。

共同的认识和需求让双方走到了一起。2004年,学院与宁海县人民政府签约合作共建宁海产学研基地。

“县校合作”就此正式起步。这是一个由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合作,集人才培养与培训、科研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产学研基地。至今,借助“县校合作”,宁海模具企业有4000多名员工接受了学校的培训,近5000人次通过职业技能鉴定;也有近1500名学生在宁海完成了学习任务。

据介绍,在“县校合作”模式的推动下,宁海的县域经济得到持续发展。以模具产业为例,金融危机期间也实现了模具产值逐年增加,2011年产值达到60亿元。

“如果当初不向高校‘借脑’,我们的发展将会举步维艰。”中国(宁海)模具城董事长田启仲说,“当初引进先进的五轴连动机床,开出了几十万元年薪的高价,也无法找到能操作此类设备的高级技工。如今和学院合作自己培训员工、培养人才,切实提升了公司员工的知识层次,解决了公司高技能人才匮乏问题。”

“现在,宁海所有的企业都是学校的实训基地、实习车间。”一位老师说,在这里,学生接触并掌握最新的电子数控技术,这是学校无法提供的。“同时,提早熟悉就业环境,了解就业岗位,对学生走上岗位也有着非常多的好处。”

针对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县校合作”模式,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职教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史秋衡教授认为,“县校合作”很好地促进了高职教育与县域经济的有效对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和保障,强力推动区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在史秋衡看来,“县校合作”会成为高职院校发展与县域经济“捆绑”发展的重要纽带。

数据显示,到2010年,我国有高职院校1113所,其数量已与普通本科院校旗鼓相当。而到2010年,我国地级区域为333个,县级区域则达2856个。

史秋衡认为,与县域社会经济专业产业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应是我国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原副主任、中国职业教育学会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研究会理事长李志宏认为,新形势下的高职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必须与社会相结合,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特别是与区域经济中的“特定单元”县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学院党委书记蔡泽伟认为,“县校合作”大大拓展了高职教育的发展空间。这不仅丰富了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的内涵,也能有效规避来自大中城市本科院校的生存挤压。


关闭窗口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教务科研处  ICP备案号:陕ICP备06001102号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