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对学院改革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专业建设水平决定了人才培养水平与办学水平。为主动适应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根据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原则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本着学院的办学宗旨,依据特色、可行、超前的原则,为进一步深化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培养社会亟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特制定本规划。
一、专业建设现状
(一)基础与优势
1.现有专业概况
十一五期间,学院认真分析了汉中及周边地区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紧紧围绕汉中市关于“开放兴市、农业稳市、工业强市”和“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汉中”的发展战略。结合陕南片区经济欠发达,农村基层缺医少药问题较为突出,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体,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等现实状况。由首开的7个专业,先后建成了相对稳定的医学类、农林类、经济管理类、教育类、机电类5个专业群29个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3个,院级重点专业4个、院级特色专业3个。确定了“巩固医学优势专业,改造传统涉农专业,加强经济管理专业,培育工科及旅游服务专业,做强低学龄段师范教育专业”的专业发展思路,突出了办学效益。至目前为止,我院专业建设紧密围绕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双师”结构及“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而进行,并取得一定成效,初步形成了均衡发展的专业结构体系,较好地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专业基础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依托学院的10大实训中心,以及我院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和辐射功能,口腔专业、护理专业、机电类专业紧跟本专业的最新发展,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建立多样性、灵活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办出了鲜明的专业特色,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我院通过改善口腔、护理、临床医学、会计电算化等专业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使口腔专业、护理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形成了良好的竞争力,在社会和职业院校中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中口腔医学专业、护理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先后被评为“陕西省高职高专重点专业”,护理专业实训室被评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2010年度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在学院产生了极大的示范作用。
3.瞄准职业岗位,推进课程建设
学院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应用为主旨,在对原有的课程进行“解构”与“重构”的基础上,建立了凸显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逐步推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
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邀请行业专家共同进行职业岗位分析调研,根据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分为基础素质模块、职业基础模块、职业技能模块和职业拓展模块;将教学内容与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对接;对原有课程进行适当解构,重组课程74门,取消课程75门,新增课程88门。制定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同时,制定了《关于推进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意见》、《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等,全面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掀起了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热潮。目前,共有院级精品课程11门,确定院级重点课改课程30门。
4.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我院现有专任教师227人。其中,46—60岁有80人,36—45岁有50人,35岁以下有97人;高级职称5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5.11 %;中级职称9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0.97 %;初级职称6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7.75 %;具有硕士学位的有4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8.06%;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0.35%;青年教师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37人,占青年教师总数的27.01%。
教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十一五”期间,学院按照“满足数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构建梯队”的思路,采取“外引内培”等多种措施,以重点引进,普遍培养的思路改进、优化师资结构。重点引进高职称、高学历、双师型人才和能工巧匠;在学院“5432”工程中增加师资培训经费,对无硕士学位、无双师素质的青年教师实行普遍培养的措施;加快专业带头人配备进程,制定专业带头人的任职条件、岗位职责、考核等办法;制定骨干教师培养方案。至2010年,我院已有2位教师获“省高职教育知名教师”称号,1人获“省职业教育教学名师”称号,有12人获 “院级教学能手”称号。院级教学名师7名,专业带头人23名,骨干教师76名,双师素质教师73名。努力建设一支教育观念新、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师德高尚、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二)专业结构调整及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的五年,是学院历尽艰辛,艰难行进,曲折进步,求得发展的五年。校区合并整合取得实际进展,院系二级管理的高职管理模式初步形成。提出了“以评促建,以建促统”的工作思路和实现“五统一,四融合”的管理目标。近年来,学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着力加强内涵建设。为努力推进我院专业建设健康、持续发展,强化系部在专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和专业建设研讨会,进一步理清思路,找准定位,使我院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迈上了新的台阶。在专业建设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方面:
1、专业数量虽有所增加,但专业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部分专业存在着定位不准确、目标不明确。部分传统老专业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我院特色的需要,改造任务还比较艰巨,需要不断调整和改造。
2、缺乏实践能力较强的师资力量。从师源结构看,我院的教师绝大多数是从院校到院校,缺乏实践工作经验。加之,部分行业的准入条件限制了无行业一线工作经历的教师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教师若想脱产到行业一线参与实践工作,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无法脱离教学岗位而难以如愿。因此我院“双师型”教师结构比例与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
3.内涵建设的深度有待进一步开掘。在课程体系建设上,传统的学科体系尚未完全打破,还不能彻底做到以职业岗位能力为起点设置课程体系。不能够及时淘汰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课程。还存在对职业岗位能力诸要素缺乏深度分析,课程的“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不强。
4、实践教学水平尚需进一步提升,实验、实训室整合的任务还没有完全完成,全院性的实验实习实训教学的公共平台尚未健全,教学资源共享程度不高,实验室、实训室开放不够,实验、实训开出率有待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比例偏少,实践教学系列教材或教学资料建设的基础还相当薄弱;实验教师和技术人员队伍总体素质尚不能适应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结构不尽合理,水平有待提高。
(三)面临的形势
21世纪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竞争。各高等院校特别是职业院校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生源和人才争夺战,质量工程建设迅速推进,没有较强竞争力和特色的专业,很难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明显,为迎接新的挑战,实现学院建设与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专业建设是学院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这一理念,真正把专业建设当作学院的头等大事来抓,举全院之力,加快专业建设的步伐,切实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不断增强学院的专业竞争力和学院整体竞争实力。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一)以“稳定发展规模、注重内涵建设、重视基础专业、提升传统专业、做强优势专业、扶植新兴专业、突出应用技能”为总体思路,以社会需求为考量标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完善专业建设评估制度,形成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进一步丰富专业建设内涵,加强分类指导,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凸显专业优势和特色,扩大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功能。坚持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建设一批与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对接、总体实力居陕南至全省领先水平的国家级、省级重点、特色专业。
(二)坚持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实验实训室建设、教材建设“五位一体”,促进学院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促进科学研究上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再上新台阶。
(三)正确处理质量与数量、当前与未来、整体与局部、重点与一般的关系,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增强专业发展后劲,使我院“十二五”期间的专业结构更加合理,专业特色更加鲜明,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更加完善,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三、专业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巩固现有专业优势,不断调整和并优化专业结构,逐步构建适应行业和汉中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依靠重点(特色)专业建设带动一般专业建设的专业体系。以社会急需的专业建设为突破口,每年增加1-2个市场竞争力强、就业形势看好的专业;调整、整合、压缩现有就业率不高、市场前景低迷、与行业关联度差的专业。
到2015年,对现有31个可招生专业进行调整,新增10个左右与现有专业关联度高、行业需求大、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同时将每年实际招生专业控制在35个左右,为优化专业结构奠定基础。
在现有3个省级重点专业及7个院级重点、特色专业的基础上,新建5~6个省级重点及特色专业,12—14个院级重点、特色专业,力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取得突破,使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以重点专业为龙头带动专业群建设,促进专业的科学全面发展。
(二)具体目标
1、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布局
增设新专业、调整改造部分老专业,根据行业和汉中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专业设置,每年申报1-2个新专业,重点是建设好现有专业。积极培育新的专业增长点,全面提高专业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到2015年,高职专业数由现在实际招生的19个增加到30个左右,全日制高职在校生人数控制在8000人左右。
2、加强重点(特色)专业建设
以有利于学院长远发展、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为原则,根据学院的发展目标,参照国内外的发展方向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构建全新的专业体系。通过努力,到2015年,力争把口腔医学、护理、临床医学、会计电算化等专业建设成国内、省内同类院校中具有代表和示范作用的特色专业;重点建设好12-14个院级重点(特色)专业,从而在专业培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师队伍、专业教学资源、专业特色及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较大发展。
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各专业要以“职业道德良好、专业知识够用、操作技能娴熟、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人才培养目标,按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构建职业技能课程和实训实践课程体系,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建设一批深受学生欢迎的精品课程,争取到2015年再建成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36门院级精品课程,形成国家级、省级、院级三级精品课程递进发展的局面。
3、加快、完善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要大力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重点提高实验实训基地的教学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必须达到技能培养要求为标准,内外并举,优势互补,增强实验实训基地的配套性、规范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共享性,按照工作现场的要求,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满足学生进行真实训练的需要。改变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更新实验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全面规划,避免各专业之间重复建设,提高设备和场地的利用率。优先投入受益面大的公共实训实习基地项目。在现有10大实训中心的70个校内实验、实训室的基础上,新建25个实验、实训室,完善与专业群相更加适应的实验实训中心,新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5个以上;同时在现有158个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再建成150个校外实训基地,使校外实训基地的总数达到300个以上。
依托学院职业技能鉴定站,各专业必须将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关内容纳入教学体系,建立起高职毕业生“双证书”培养制度,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4、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学院“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针对学院目前的实际情况,将继续实行“外引内培”双结合方针,不断优化师资结构;至2015年,使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5%,具有硕士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5%以上。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对于没有相关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尽可能多安排他们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实习,丰富、提高他们的实践知识和能力。积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实行专兼结合;要淡化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界限,逐步实现教师一专多能。争取2015年“双师型”教师在专任教师中的比例达到80%。
制定专业带头人培养方案,加强专业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工作,尤其要重视中青年专业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工作;制定专业带头人的任职条件、岗位职责、考核等办法,每个专业必须配备1名专业带头人;每个专业至少培养1名以上的中青年骨干教师。
5、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学院采取“选”与“编”并举,避免采用“本科压缩型”教材,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获奖的高职高专教材,以及能够反映先进技术发展水平,特色鲜明,并能够满足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要求的教材,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面要在85%以上。各系部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专业情况积极编写高职特色教材及实践指导书,同时注重多媒体课件的引入与开发。
6、加强社会服务能力的培训
学院面向社会开展技能培训、通过为行业、企业、社会、毕业生提供课程培训技术服务,使短期培训每年达到3500人次的规模,收益在100万元以上。建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站),面向院内外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四、专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体制和机制创新,营造专业建设良好氛围
逐步建立和完善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机制。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和社会发展需求,形成人才需求预测,政策保障和评估监督机制。学院职能部门和各系做好新专业设置的调研、论证、申报工作。
学院建立专业建设的评估与检查制度,加强专业建设的规范管理。要建立、健全专业建设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制定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定期检查各专业建设的进展情况,确定各专业建设水平,并配套相应的激励措施,以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不断完善我院的专业建设体系。
(二)加大对专业建设的投入
包括硬件投入与软件投入,特别是专项建设经费的投入和相关政策的配套。专业建设的投入包括实训室、实习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同时包括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投入。
“十二五”期间,依据学院“5432”工程文件精神,学院对专业建设经费,做到统筹规划讲究实效,专项管理,有效进行专业改革与建设。
同时建立引企入校、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依托企业的财力,与企事业单位开展横向教学科研合作,开展咨询服务,为社会多做贡献,提高专业自身的办学和效益。同时吸纳企业和社会资金,共建实训基地、为学生设立奖学金等。
(三)深化三项改革,不断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1、改革校企合作的机制体制。以学院对接行业(企业)、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证书对接职业、教师对接师傅的“五个对接”为载体改革办学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和“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体制机制,落实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责任,引导和鼓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实现学院和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2、改革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一,深度推进“五进五出”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五进五出” 即企业家进校园、企业文化进校园;企业车间(业务部门)进校园;岗位工作任务进教材;实际工作流程进课堂。教师参与企业科研项目合作研发;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教师为企业培训员工;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到顶岗企业就业。积极探索行业企业全程参与的人才培养新途径;
其二,以知行合一为标准改革教学模式。以“三围绕”(教学任务围绕任务项目走、课程围绕岗位能力走、教材围绕工作过程走)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设计课程,教学过程向课堂以外转换,考核方式由单纯的书面考核向过程和结果转换,学习方法上由单向传授向双向交流互动方式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融入产业要素、行业要素、企业要素、职业要素和实践要素,实现学院教育生产化。
3、改革人才培养评价模式。即构建由学生、教师、校友、用人单位、政府和社会人士组成的多元立体式的人才培养评价模式。
(四)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进一步加强实训室和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增加综合性和创新性实训项目,强化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原则上使各个专业都拥有一个设备齐全、技术先进、综合性强、能满足专业主要技能训练、满足上岗训练要求的校内实训基地。
优化实践教学方案,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抓好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更新实训教学内容,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企业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建设成果。
(五)改革教学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制定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完善教学质量保障和监督体系。
专业建设是学院建设和发展的中心工作,它体现学院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同时也决定着学院的生存和发展。“十二五”期间,学院各项工作的改革和创新都要紧紧围绕专业建设进行,大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专业建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打造“特色突出、质量一流”的汉中职业技术学院而努力。
二○一一年七月